
![]() |
![]() |
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系统性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紧盯集中整治发现的顽瘴痼疾,持续深化“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实践中,河南省焦作市纪委监委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中,注重推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贯通协同、监督与监管协调联动,“查、改、治”一体发力,深挖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不足,着力实现从个案办理、重点惩治向系统施治、全域治理提升拓展。
从“查”处着手,带动全局形成震慑。查办案件是最有力、最有效、最深入的监督。坚持办案开路,动真碰硬、抽丝剥茧查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典型案件,迅速打开专项治理局面,形成强大震慑。对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问题线索大起底,对近年来信访举报、审计监督、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面对村(社区)建立受理问题线索“直通车”制度,由市纪委监委直接受理信访举报,多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针对发现的线索,严查相关风腐问题,对基层党员干部履职不力、监管不严等失职渎职行为,以及贪污挪用、侵占套取、优亲厚友等以权谋私行为,优先办理、严查快办;对重大疑难案件,采取班子成员包案、提级办理、“室组地”联合办案等措施,上下合力、集中攻坚。加强分析总结拓展办案成效,针对乡村振兴“小微工程”、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梳理的易发多发风险点,依据风险特征和行为类型,在查办相关案件时注重上下延伸拓展、深挖连带线索,将“小微权力”监管平台数据与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交易数据比对碰撞,依据风险特征运用大数据比对分析,全面梳理排查“同类案”“隐蔽案”,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件。
向“改”处发力,靶向整治回应关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高度关注,必须真改、实改、全面改,让群众可感可及。市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暴露的底数不清、数字不准、责任不明等问题,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三清理三整治”专项行动(清理欠款、清理资产、清理合同,整治财务管理不规范、整治项目管理不规范、整治债务管控不严格),对全市所有村(社区)全覆盖“过筛子”,由点到面进行专项治理,推动问题全面整改、工作全面规范。针对长期借款、恶意欠款等问题,下发工作提醒函,推动市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开展欠款清理集中行动,严厉打击恶意拖欠承包款、拖欠房租等行为,督促司法部门贯通协作,建立相关问题案件审理、判决执行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提升司法效率。针对资产处置不公开、资产侵占不归还等问题,督促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心和村(社区)财务人员加强资产调查、严格台账管理,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督促农业农村、财政、审计等部门强化督导,采取年度清查、随机抽查、专项审计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将抢占集体资产资源等问题线索,移交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针对超期合同、低价合同等问题,在监督调研基础上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协调农业农村、司法、行业协会等成立工作组开展整治工作,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管理办法,区分不同类别进行细化规范,有效压缩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空间,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在“治”处落脚,智慧监管赋能治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要在监督、重在整改、难在治理,必须着眼提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监督治理水平,依托信息化技术、科技化手段、大数据管理,有效破解基层难题,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功能齐全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办法、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交易规则、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机构标识,通过村(社区)集体民主程序公开、资产交易公开、交易结果公开,在盘活集体资产、促进集体增收的同时,有效遏制农村“小微权力”腐败。推动搭建集体资金“码上缴”平台,群众对卫生、水电、物业、租金等费用使用手机扫码支付后,资金直接缴入二维码绑定的对公账户,通过“码上收、线上付”的方式,实现资金进出即时监控,坚决杜绝村(社区)干部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挤占挪用集体资金等行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微腐败”。推动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管,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做好与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对接,推进资金、资产、资源一网统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财务系统建立账套并开展会计核算,充分运用平台功能强化全链条监管,提高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机制,聚焦管理薄弱点、问题多发点、矛盾关键点,督促有关部门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集体资产监督等管理办法,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年度清查等监管机制,有效填补制度空白、堵塞管理漏洞。(惠康 作者系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